欧意交易所,欧意,欧意交易平台,欧意注册,欧意靠谱吗,欧意APP下载,欧易交易所官网,欧易下载,欧易下载链接,欧易apk下载,欧易网页版,欧易交易所,欧易下载,欧易官网,okx官网,欧易客户端下载尽管已经时过境迁,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某些历史的“结”,但是谈及中科院对中关村的创业,对中关村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,倪光南是我们依然不能够绕过的名字。倪光南的名字与中关村联系在一起,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。更久远更宏大的背景,则是在那充斥斗争、站位历史的一页翻过后,开始全面建设新时代的岁月。
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,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和“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”的论述被确认。
1982年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“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,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”的战略方针也正式公布。
屋外春意闹枝头,不能不感染到久居塔内的计算所。随之而来,中科院“一院两制”正开始实施,包括王树和等十几个人率先走出大院,在1984年初冬,从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大院里蹬出几辆平板三轮车,前头蹬的后头推的竟有“副研”以上职称专家数人,他们拉回了一批待验微机,卸到所里传达室那两间小平房,也在这个时候,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了。
自1964年第一台119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问世,到1983年757大型向量数字计算机系统以及其后的“银河”巨型系统落成,我国计算机自行研制的历程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但是计算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应用却几乎是一片空白,其中不仅仅要解决计算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问题,更要解决整个计算机与平常百姓接触界面与语言的问题,需要解决一个微机的汉化问题,而要突破“汉化”这一关,除了请贤聘能是别无选择的。眼光向内,也势在必行。由中国人解决“汉化”问题,优势自在其中。那么,请谁呢?
作为当时年仅45岁即成为全所业务尖子的年轻的“副研”,他早在1968年就参与汉字显示器研究,搞起中文信息处理技术,后来虽然出了成果,却一直苦于形不成规模化产品,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。如果倪光南应聘出山,那么所公司做成果转化就有了保障。而倪光南也最希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“为人民服务”, 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可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,他求之不得。但是,1984年的中国,知识分子内心的“清高”和“孤傲”在倪光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加入公司前,他提出了三个要求:不做官,不接受采访,不出席宴请。三个条件的内涵是:我要一心一意搞开发。
在答应了这三个要求后,倪光南第二天就到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上班。这也意味着,倪光南在中关村参与的创业过程正式开启。
之后,倪光南的团队在计算所公司推出了“联想式汉卡”这个产品,然后一步步地走向市场,打开市场,第一年公司的营业额300万元,第二年为1800万元,第三年达7014万元。在总产值中,仅拳头产品联想汉卡就占3000余万元。前3年内,联想式汉卡为公司创造了1237万元利润(包括退税),争得了“第一桶金”。之后他又进一步主持开发了自有品牌的286微机,1989年联想Q286微机在汉诺威亮相之后,又于拉斯维加斯博览会上告捷,从汉卡到自主研发的微机,联想公司确立了自己的主营业务。
但在记者问到,中关村这20年的发展,应该吸取哪些经验的时候,他提出了一点:“高技术企业的产权一定要清晰。”
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说科学技术是“财神爷”,然而在实际生活中,在真正运用到创业过程中,却不一定真把科学劳动和科技工作者当成“财神爷”。这里面有旧的思想意识作祟,也有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被取代,竞争意识还不强,意识不到科学技术和智力劳动对竞争实力的影响力有多大。
在近几十年来的历史中,中关村一直就是智力密集地区,但是真正能够有幸把自己的智慧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,从这个角度上讲,倪光南是一个不幸的幸运儿。中关村,甚至整个中国目前都在提倡科技创新,这种态度与国外的重视有异有同。异者在于国外的高技术企业里头,没有人说谁是科学家谁是企业家。
倪光南认为,改革开放以来,中关村培育出了两万多家企业,这种贡献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科技资源,即中关村地区众多的中国顶级的高校和研究所。不过,科技资源并不会自动地转变为生产力,在实践中,中关村是遵循着“发展高科技,实现产业化”的方针,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“产学研相结合”的道路。可以说,“产学研相结合”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,使中关村得以扬长避短、推动高技术企业的成长。其中,联想是企业和研究所(中科院计算所)结合的典型,方正是企业和高校(北京大学)结合的典型。中关村这些年的实践表明,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是中关村创新的源泉,是中关村推动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引擎。
倪光南毫不讳言,与美国硅谷相比,当年的中关村有些条件还是欠缺的,比如,中关村没有风险投资,而这通常被认为是催生高技术企业的必要条件。但另一方面,中关村不仅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,也积聚了大批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,这是国家对高校和研究所长期投入的结果。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,一些高技术企业应运而生,它们运用企业机制,在有关高校或研究所的支持下,针对市场需求,将这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,取得了“第一桶金”。就这样,中国第一批高技术企业脱颖而出了。
而随之而来的,则是产学研结合的新课题,如何严格界定知识产权。倪光南认为,由于没有严格的界定,后来有人就不承认有关的知识产权;或即使承认知识产权,但在评估这些知识产权的价值时,也存在着不同的方法,因此,今后在实施“产学研相结合”时,应当妥善处理好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,全面贯彻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。
“现在的中关村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了,我相信明天会更好。”倪光南微笑着说。
采访倪光南的当天,正好碰上中科院系统大停电,在中科院计算所大楼9层办公的倪光南,几度步行上下,他步伐坚定,节奏明快,根本不像一个年近70的老人。说起现在的生活,他最大的困扰是“会太多”。问及会不会写回忆录,他直言:“时间不够用,我现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,没时间写回忆录。”
在去年9月的投票中,中国反对微软主导的OOXML文件格式成为国际标准,这是因为OOXML在开放性、技术成熟性和知识产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,很多国家也像中国一样投票反对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有反垄断的愿望。因为OOXML基本上是微软公司一家的产品微软Office 2007的技术规格,它不够开放,人们担心如果它成为国际标准,可能造成微软Office 2007的新垄断。所以,这种反对意见表明人们希望文档格式标准能真正的开放,希望在办公软件领域能形成公平的竞争。
倪光南说现在自己很注意支持开源软件,还有一个与中关村息息相关的问题,那就是“软件开发人才的争夺”:“微软等跨国公司钱很多,胃口很大,希望能够把优秀人才都揽到他们的公司里,这一点,中国软件企业比不过,不过还好有开源软件,我们可以运用全世界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头脑来取得进步。在文档格式方面,我国也应力推UOF,可以从公文应用开始,使UOF迅速推广开来,成为中国新一代文档格式的事实标准。”
采访中,记者能够感觉到,倪光南对中关村,对这块给予他辉煌、困扰、机遇、考验的热土,怀着一种特殊的热爱。因为这份热爱,因为这份执著,他永远对自己抱有希望,怀有责任感。2002年时曾有将17000科技人员搬迁出中关村的计划,也正是由于倪光南等人的直接参与反对,而保留了中关村这一块创新基地的重要智慧来源。
倪光南对于自我的评价很客观,他以老黄牛自喻,认为自己“只是信息领域一个普通的科技人员而已,不是什么家”,他说:“我这一辈子都在致力于把科技成果产业化。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,我做得还很不够。多年来一直在问自己,有没有虚度年华,有没有蹉跎岁月?我的答案是,年轻时往往将事情想得很简单,后来才知道做成哪件事都不容易,一个人能做的事很有限,我认为,只要自己尽力就行了。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,不给自己留下遗憾。”
当记者提及,有人将他比成中关村的堂吉诃德时,他笑了:“有挑战精神没有什么不好,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挑战那些跨国公司的。”